产品中心PRODUCT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乙酰丙酮
乙酰丙酮
在售品牌:索尔维
咨询电话:13127152600(同V)
(Acetylacetone,简称 AA 或 Hacac)是一种β- 二酮类化合物,分子结构中含两个乙酰基(-COCH₃),因独特的烯醇式 - 酮式互变异构特性,兼具 “活泼氢反应性” 与 “金属螯合能力”,成为配位化学、有机合成、催化反应中的核心原料,广泛用于医药、电子、涂料、冶金等领域。其低急性毒性、高稳定性是优势,但需关注皮肤刺激性及长期接触的潜在风险。以下从基础信息、核心化学特性、主要用途、健康与环境风险、安全防护及行业趋势展开系统解析:
一、基础信息(核心参数与识别特征)
项目 | 内容 |
---|---|
中文名称 | 乙酰丙酮;2,4 - 戊二酮;二乙酰基甲烷 |
英文名称 | Acetylacetone;2,4-Pentanedione;Diacetylmethane |
化学式 | C₅H₈O₂(结构:CH₃COCH₂COCH₃,关键特征:中间亚甲基(-CH₂-)的 H 原子活泼,易互变异构) |
CAS 号 | 123-54-6 |
外观与气味 | 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,有类似 “薄荷 + 丙酮” 的刺激性芳香气味,易吸潮(微量水可稳定烯醇式) |
熔点 / 沸点 | -23℃(熔点,低温易凝固);138.4℃(常压沸点,高沸点溶剂特性);蒸气压 1.73 kPa(20℃) |
溶解性 | 易溶于水(20℃溶解度约 16 g/100 mL,水溶液呈弱酸性,pH≈4.5)、乙醇、乙醚、苯、氯仿、二甲基甲酰胺(DMF);与多数有机溶剂可任意比例混溶 |
相对密度(水 = 1) | 0.975(20℃,液体) |
闪点 / 引燃温度 | 34℃(闭杯,易燃液体);自燃温度 400℃;爆炸极限 1.7%-11.4%(体积比,空气中) |
稳定性 | 常温下稳定,长期储存需防潮(水可抑制聚合);高温(>200℃)下可能分解为丙酮、乙酸;遇强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)易被氧化 |
二、核心化学特性(互变异构决定功能)
乙酰丙酮的核心优势源于烯醇式(CH₃C (OH)=CHCOCH₃)与酮式(CH₃COCH₂COCH₃)的动态互变异构(室温下烯醇式占 76%,水或极性溶剂中烯醇式占比提升),这种结构赋予其 “活泼氢反应性” 和 “金属螯合能力”,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:
-
互变异构与酸性中间亚甲基(-CH₂-)的 H 原子因受两个羰基(-CO-)吸电子效应影响,酸性显著(pKa≈9.0),易被碱夺取生成乙酰丙酮负离子(CH₃COCHCOCH₃⁻),该负离子是强亲核试剂,可发生酰基化、烷基化、缩合等反应,是有机合成的核心中间体。
-
金属螯合反应(最核心应用特性)烯醇式结构中的羟基(-OH)与相邻羰基(-CO-)可通过 “O,O - 配位” 与金属离子(如 Cu²⁺、Fe³⁺、Pd²⁺、Al³⁺)形成稳定的六元环螯合物(称为 “乙酰丙酮盐”,如乙酰丙酮铜、乙酰丙酮铝),特性如下:
- 螯合物稳定性高:稳定常数(logK)通常>15,如 Cu (acac)₂的 logK≈16.3,不易水解或解离;
- 溶解性可控:多数金属乙酰丙酮盐易溶于有机溶剂(如苯、氯仿),难溶于水,便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;
- 热稳定性好:多数螯合物熔点>100℃,分解温度>200℃(如 Al (acac)₃分解温度≈310℃),适合高温工艺(如陶瓷烧结、催化剂制备)。
-
缩合与酰基化反应
- 与胺类缩合:与伯胺(如苯胺、乙二胺)反应生成 Schiff 碱(亚胺化合物),用于合成医药中间体(如抗真菌药物)、金属配体;
- 与醛酮缩合:在碱催化下与甲醛、苯甲醛等发生羟醛缩合,生成含双键的 β- 二酮衍生物,用于制备染料、香料;
- 酰基化反应:作为酰基供体,与 Grignard 试剂(格氏试剂)反应,引入酰基基团,合成复杂酮类化合物。
-
氧化与还原反应
- 温和氧化(如过氧化氢):烯醇式被氧化为二酮或羧酸,工业上用于制备乙酰乙酸乙酯;
- 催化还原(如 Pd/C+H₂):羰基被还原为羟基,生成 1,3 - 戊二醇,用于合成香料、化妆品原料。
三、主要工业用途(螯合能力与反应活性驱动)
乙酰丙酮全球年消费量超 15 万吨,核心用途集中在金属螯合、催化、有机合成三大领域,具体如下:
-
配位化学与催化剂行业(占比超 40%)
- 金属离子萃取与分离:用于湿法冶金(如稀土元素、贵金属的分离),通过螯合反应将水相中的金属离子萃取至有机相(如从镍矿浸出液中萃取分离 Co²⁺、Ni²⁺,分离系数>1000);
- 催化剂制备:
- 均相催化剂:乙酰丙酮钯(Pd (acac)₂)、乙酰丙酮铑(Rh (acac)₃)是烯烃加氢、羰基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,用于医药中间体(如布洛芬)、精细化学品合成;
- 催化剂前驱体:金属乙酰丙酮盐(如 Al (acac)₃、Zr (acac)₄)作为 “溶胶 - 凝胶法” 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剂(如 Al₂O₃、ZrO₂)的前驱体,颗粒均匀性好(粒径<100 nm);
- 陶瓷与电子材料:乙酰丙酮铝、乙酰丙酮钛作为陶瓷烧结助剂(如氧化铝陶瓷),降低烧结温度(从 1600℃降至 1400℃),提升陶瓷致密度(致密度>98%);同时作为 OLED 材料的金属源,制备发光层(如 Al (acac)₃掺杂的绿光 OLED)。
-
有机合成与医药行业
- 医药中间体:用于合成维生素 B6(吡哆醇)、抗疟药(氯喹)、抗抑郁药(丙咪嗪),通过缩合反应构建药物分子的杂环结构(如吡啶环、吡咯环);
- 精细化学品:合成香料(如甲基紫罗兰酮)、染料(如偶氮染料)、农药(如杀虫剂吡虫啉),作为酰基化或缩合反应的关键单体;
- 高分子聚合引发剂:与过氧化物复配,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引发剂,用于玻璃钢、复合材料成型(固化温度 50-80℃,固化时间 2-4 小时)。
-
溶剂与添加剂行业
- 高沸点溶剂:因沸点高(138.4℃)、溶解能力强,用于涂料、油墨的溶剂,溶解树脂(如环氧树脂、聚氨酯)和颜料(如酞菁蓝),提升涂层流平性和光泽度;替代高毒的乙二醇乙醚,降低 VOCs 排放;
- 金属表面处理剂:作为铝合金、镁合金的钝化剂,与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反应生成螯合膜,提升耐腐蚀性(盐雾试验时间从 24 小时延长至 120 小时);
- 化妆品添加剂:高纯度乙酰丙酮(≥99.9%)用于护肤品,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(如螯合水中的 Fe³⁺、Cu²⁺),防止护肤品氧化变质,延长保质期(从 6 个月延长至 12 个月)。
-
分析化学领域
- 金属离子检测试剂:与 Fe³⁺反应生成深红色的 Fe (acac)₃螯合物(最大吸收波长 510 nm),用于分光光度法检测 Fe³⁺,检测限低至 0.1 μg/mL;
- 色谱标准品:作为气相色谱(GC)、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的校准标准物质,用于有机样品中 β- 二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。
四、健康与环境风险(低毒但需关注刺激性)
乙酰丙酮属于低毒化合物,健康与环境风险远低于含卤、含醛类化学品,但需关注 “皮肤刺激” 和 “易燃性”:
1. 健康危害
-
急性毒性(低毒):
- 经口:大鼠经口 LD₅₀约 590 mg/kg(中等偏低毒性),误食少量(如 10-20 mL)可能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,无肝肾功能急性损伤;
- 皮肤接触:液体接触皮肤可导致脱脂、干燥、红肿,长期接触(如每日接触>2 小时)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(致敏率约 3%-5%,个体差异较大);
- 眼睛接触:液体溅入眼睛刺激结膜和角膜,导致疼痛、流泪,及时冲洗(10-15 分钟)后无永久性损伤;
- 吸入:高浓度蒸气(如>500 ppm)刺激呼吸道黏膜,引发咳嗽、头晕,无肺水肿风险,脱离接触后 1-2 小时可缓解。
-
慢性毒性(证据有限):
- 动物长期实验(大鼠连续 12 个月接触 50 ppm 蒸气)未发现肝、肾、神经器官损伤,无明确慢性毒性;
- 潜在风险:部分研究提示高剂量(>1000 mg/kg)可能影响生殖系统(如大鼠精子活力下降),但对人类无明确证据,需避免长期高浓度接触。
2. 环境风险
- 生物降解性:好氧条件下生物降解半衰期约 7-14 天,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 CO₂和 H₂O,无环境累积性;
- 水生毒性:对鱼类(如虹鳟鱼)96 小时 LC₅₀约 200 mg/L,对大型水蚤 48 小时 EC₅₀约 150 mg/L(低毒),少量泄漏至水体无显著生态危害;
- 环境迁移性:蒸气压中等(20℃时 1.73 kPa),易挥发至大气,但在大气中可被羟基自由基(・OH)快速降解(半衰期约 12 小时),无远距离迁移风险。
五、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(聚焦易燃与刺激)
1. 个人防护
- 呼吸系统防护:在通风不良环境(如密闭车间)操作时,佩戴有机蒸气口罩(如 3M 6001 滤毒盒);若产生雾滴或高浓度蒸气,佩戴自吸式防毒面具(SCBA);
- 皮肤防护:穿戴丁腈橡胶手套(耐溶剂性优于乳胶手套,渗透时间>480 分钟)、防静电工作服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;
- 眼睛防护:佩戴防化学护目镜(防止液体飞溅),若操作量较大,配备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;
- 其他:操作后及时洗手、洗脸,禁止在车间饮食、吸烟,避免误食。
2. 操作与储存规范
-
操作要求:
- 在通风良好的防爆车间(配备防爆通风机,通风速率≥10 次 / 小时)或通风橱内作业,禁止明火(如吸烟、焊接),设备需接地(消除静电);
- 转移时使用防爆泵(如隔膜泵),避免使用金属管道(防止摩擦生热),流速控制≤1 m/s(防止静电积聚);
- 与强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、氯酸钾)、强酸(如浓硫酸)分开操作,避免混合引发放热反应或爆炸;
- 稀释时需将乙酰丙酮缓慢加入水中(禁止水加入乙酰丙酮,防止飞溅),并搅拌降温(溶解时无明显放热,但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)。
-
储存要求:
- 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防爆库房,温度≤25℃,相对湿度≤70%,远离火源、热源(如暖气片、加热炉);
- 采用棕色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桶(耐溶剂型)包装,密封瓶盖(加装聚四氟乙烯垫片,防止挥发),每桶重量≤20 kg,堆叠高度≤3 层;
- 与氧化剂、酸类、食品原料严格分开存放(间距≥8 米),库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(报警阈值≤10% 爆炸下限)和干粉灭火器;
- 储存周期不超过 1 年,定期(每月)检查包装密封性,若发现气味明显或液位下降,需及时更换包装。
3. 应急处理
-
泄漏处置:
- 立即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,关闭火源,切断泄漏源;
- 少量泄漏(如滴漏):用砂土、活性炭或惰性材料吸附,装入密封袋后送至有资质单位焚烧处理(焚烧需配备 VOCs 处理装置);
- 大量泄漏(如桶破损):用防爆铲收集至防爆容器,用泡沫覆盖防止挥发,再用稀碳酸钠溶液(5%)冲洗污染地面(中和微量酸性杂质),废水经处理后排放;
- 禁止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、河流,避免污染水体。
-
火灾处置:乙酰丙酮为易燃液体,火灾时使用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抗溶性泡沫灭火器灭火,严禁用水直接喷射(会导致液体扩散,扩大火势);消防人员需穿戴防静电服和 SCBA,在上风向灭火,若储罐起火,用雾状水冷却罐壁(防止爆炸),同时切断储罐进料阀。
-
中毒急救:
- 吸入中毒:立即转移至新鲜空气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,若出现呼吸困难,给予吸氧,严重时就医(检查胸部 CT);
-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20 分钟,再用润肤霜涂抹(缓解皮肤干燥),若出现红肿、瘙痒,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(如氢化可的松乳膏),就医检查;
- 眼睛接触:翻开眼睑,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15 分钟,避免揉搓,立即就医(检查角膜损伤);
- 口服中毒:立即催吐(用手指刺激咽喉),饮用 500 mL 牛奶或蛋清(保护胃黏膜),携带乙酰丙酮的 MSDS 就医(需监测肝肾功能)。
六、法规与标准(全球宽松管控)
乙酰丙酮因低毒、低环境风险,全球法规管控宽松,核心聚焦 “职业接触限值” 和 “食品 / 医药接触安全”:
-
职业接触限值:
- 中国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》(GBZ 2.1-2019):未单独规定,参考 “酮类化合物”(如丙酮)的 TWA(300 mg/m³),建议工作场所浓度≤100 mg/m³;
- 美国 ACGIH:阈限值(TLV)200 ppm(约 840 mg/m³,8 小时 TWA),短时间接触限值(STEL)300 ppm(约 1260 mg/m³);
- 欧盟:职业接触限值(OEL)150 ppm(约 630 mg/m³,8 小时 TWA),STEL450 ppm(约 1890 mg/m³)。
-
危险分类与运输:
- 联合国 UN 编号:1251,属于第 3 类易燃液体,包装等级为 III 类(轻度危险性);
- 中国《危险化学品目录》(2022 版)将其列为 “危险化学品”,生产、储存、使用需办理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》(乙类);
- 运输要求:采用防爆罐车或防爆纸箱(内装玻璃瓶)运输,禁止与氧化剂、酸类混运,运输途中需避开高温、明火区域,配备灭火器材。
-
食品与医药接触法规:
- 欧盟《食品接触材料法规(EU No 10/2011)》:允许食品接触级乙酰丙酮(纯度≥99.5%,重金属≤0.1 ppm)作为塑料、涂料的添加剂,迁移量≤60 mg/kg;
- 中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》(GB 4806.6-2016):食品接触用乙酰丙酮需符合 “纯度≥99.0%,挥发性杂质≤0.5%”,可用于食品包装胶粘剂;
- 美国 FDA(21 CFR):批准乙酰丙酮作为医药辅料(如口服制剂的溶剂),要求药品中残留量≤50 ppm。
-
环保法规:
- 欧盟 REACH 法规:未列为 “高度关注物质(SVHC)”,无使用限制;
- 中国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:无单独限值,废水经生化处理(COD≤100 mg/L)后排放;
- 美国 EPA:将乙酰丙酮列为 “一般工业污染物”,建议排放浓度<10 mg/L,无强制管控。
七、行业发展趋势(高端化与绿色化)
随着高端制造(电子、OLED)和绿色化工需求增长,乙酰丙酮行业正朝着高纯度化、功能衍生物、生物基制备方向发展:
-
高纯度与电子级产品开发
- 电子级乙酰丙酮(纯度≥99.99%,金属杂质≤0.1 ppm)需求激增,用于 OLED 发光层、半导体光刻胶的金属源(如乙酰丙酮铪用于 14nm 制程光刻胶),全球电子级产品占比从 5% 提升至 15%(国内企业如江苏南大光电已量产);
- 医药级乙酰丙酮(纯度≥99.9%,杂质≤0.01%)用于高端药物(如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)的合成,要求无重金属和挥发性杂质,目前依赖进口,国内企业正突破提纯技术(如分子蒸馏 + 膜分离)。
-
功能衍生物研发
- 取代乙酰丙酮:开发甲基、苯基取代的乙酰丙酮(如三氟乙酰丙酮、苯甲酰丙酮),提升金属螯合选择性(如三氟乙酰丙酮对稀土元素的分离系数提升 10 倍),用于新能源材料(如稀土永磁体)的制备;
- 高分子螯合剂:将乙酰丙酮基团接枝到高分子链(如聚乙烯醇、聚丙烯酰胺),制备水不溶性螯合树脂,用于废水重金属(如 Hg²⁺、Pb²⁺)的深度去除(去除率>99.9%),替代传统活性炭吸附。
-
生物基制备技术传统乙酰丙酮以丙酮和乙酸乙酯为原料(石化路线),开发 “生物基路线”:
- 利用生物质发酵生成丙酮和乙酰辅酶 A,再经酶催化合成乙酰丙酮,碳足迹较石化路线降低 50%-60%;
- 国外企业(如巴斯夫、诺维信)已开展中试,预计 2030 年生物基产品占比将超 20%。
-
高端应用拓展
- 新能源领域:乙酰丙酮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添加剂,提升电解液的稳定性(高温 60℃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>90%),抑制锂枝晶生长;
- 氢能领域:乙酰丙酮铂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前驱体,制备高分散性铂纳米催化剂(粒径 2-3 nm),提升催化活性(氧还原反应活性提升 2 倍);
- 3D 打印:乙酰丙酮铝与光敏树脂复配,作为 3D 打印陶瓷的前驱体,打印后烧结形成高密度氧化铝陶瓷(致密度>99%),用于航空航天精密部件。
八、总结
乙酰丙酮是 “β- 二酮类化合物的典范”,凭借烯醇 - 酮式互变异构带来的金属螯合能力和反应活性,在配位化学、催化、有机合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其低毒、低环境风险的特性使其适用场景广泛,且法规管控宽松,通过规范操作可有效控制安全风险。
未来,随着电子级、医药级高纯度产品的开发,以及生物基制备技术的成熟,乙酰丙酮将在 OLED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高端领域实现快速增长;同时,功能衍生物的研发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,推动行业向 “高附加值、绿色可持续” 方向发展。对于使用企业,建议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对应纯度的产品(如电子领域选 99.99% 级,普通溶剂选 99.0% 级),平衡性能需求与成本控制。